資料加值應用分析步驟

依據公共運輸治理主題產出的資料,可進行公共運輸服務指標檢討分析,以作為地方政府進行公共運輸路網檢討與服務提升規劃之參考。公共運輸資料分析步驟如圖所示,分析步驟主要分為整體概況分析、績效診斷與周邊檢視及改善策略建議,各步驟分析內容說明如下。

公共運輸資料分析步驟

一、整體概況分析

分別針對旅運量、覆蓋率、可靠度及轉乘縫隙指標依據其範疇尺度,進行整體概況統計分析,以快速掌握分析範圍內之各指標整體數值以及分布狀況,了解各公車客運路線、行政區及臺鐵站點之服務情形。

二、績效診斷與周邊檢視

透過門檻值進行績效診斷,篩選建議優先進行改善之清單,並進一步應用圖臺不同底圖切換,搭配交通場站、活動集結點與人口分布等資料進行周邊環境檢視,進行公共運輸供給與需求之交叉分析。

三、改善策略建議

經過前述整體概況分析、績效診斷與周邊檢視後,並可進一步針對建議優先改善之清單提出對應改善策略建議,改善方向主要分為公車客運路網評估檢討、路線班表建議及偏鄉運輸服務導入等三面向。

公共運輸路網評估檢討主要透過旅運量及轉乘縫隙兩指標,針對公車客運路線線型、停靠站點提出調整建議,並對轉乘時間縫隙等級較差之臺鐵車站提出建議調整班表之公車客運路線,而空間縫隙則考量受站點周邊空間及道路線型影響,實務操作上較難以進行調整,故改善優先順序建議可後移;路線班表調整建議則應用交通部科技顧問室「公車可靠度及班表產製系統」,對可靠度較差之路線/班次提出建議調整班表;而偏鄉運輸服務導入則針對覆蓋率較差,或旅運量較低但仍有基本民行需求之地區,建議導入公路總局之幸福巴士,或科技顧問室之噗噗共乘等偏鄉運輸服務,透過彈性供給方式滿足地方公共運輸服務需求。

Last updated